一、计算机基础教学初创与普及阶段(1983-1995年)
1983年,同济大学为满足培养工程应用人才的需求,加强工程计算能力的训练,开设了Fortran程序设计、有限元计算等课程与实验,开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随着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在学校的支持下,计算机系成立了面向全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自此,向全校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课程,计算机基础教学进入普及阶段。
二、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快速发展(1996-2000年)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贯彻教育部的有关精神,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向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转变,同济大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①1996年成立了计算机实践基地,全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全部在该基地下执行,为学生创建了统一的、良好的计算机实验环境;
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迅速,建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由两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扩展到五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了全校公共课程。每学年有1万人次的学生上机实验。在学校各级的支持下,在计算机实践基地的配合下,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抓住机遇,从课程内容体系、教材建设、CAI课件开发,到多媒体教学、上机实验、无纸化考试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同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③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合作,建立10余个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例如,上海电信的宽带接入技术实验室、费尼克斯公司的网络控制技术实验室、摩托罗拉公司的微控制联合实验室。这些联合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使学生有更多地机会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设备,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三、整合资源,全面提升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水平(2000-现在)
通过整合院系的实验教学资源,减少重复建设与投资,实现课程级教学实验设备的共享。并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3D虚拟技术等实现实验资源的虚拟操作和远程互动,全面提升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验水平。
①为实现“夯实基础、面向应用、培养创新”的培养目标,2000年成立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由资深教授领衔,负责中心的规划和建设,统筹资源,为全面提升同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向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2005年同济大学与IBM公司合作,引进IBM大型主机、中型机和小型机全系列服务器(全国仅有同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两家),通过“项目驱动、案例导向”,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构建科技比赛与教学实验相互促进的环境,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中心于2003年6月成立了同济大学大学生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基地。